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【宋窑】
北宋的潮州盛产青白瓷,很多外销的陶瓷都是在这边诞生的。相传那时韩江边上的笔架山西麓有九十九条窑,窑火旺盛,当时民间叫“百窑村”,这里就是如今潮州的笔架山宋窑遗址了。
这是一处沉寂的窑房,卧睡于韩水之侧,隐匿于山林之间。我和思呈、穗子过去时天色正阴,仿佛在诉说着韵味悠长的历史。
我走近宋窑时才知道,我再也忘不了宋窑。
这是一道光芒万丈的史册,就和这座城市有过的曾经一样。
那时候,潮州送走了韩愈不过百余年,文气兴盛,呈现一派欣欣向荣;那时候,韩文公祠才刚刚在笔架山建立,苏轼为韩公写庙碑记,一句“文起八代之衰,道济天下之溺”成天下之定论......
而那时候,笔架山窑就已经出产碗、盒、盏、壶、盂等日用器皿,和瓶器、佛像、人像、玩具等工艺瓷...宋朝的整个潮州,就成了岭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,一次烧制的陶瓷可达几百万以至上千万件。
这里产出的瓷器胎质坚密,釉质晶莹润泽、如银似玉,十分美观,10号龙窑的规模比景德镇还要大。
窑工们挥汗如雨,窑火明灭不定,我听见宋朝的水流声,听见瓷器相碰极其悦耳的声音,我听见船工一声吆喝,一艘货船从韩江的岸边缓缓划出......
我知道,这些从百窑村出产的瓷器,如果顺风顺水的话,不用几个月就会从澄海的出海口,一直运到东南亚,接着再经过马六甲海峡,中转运到欧洲、北美和非洲。
远方的国度,那些金发碧眼的家伙,他们声声惊叹:“china”、“chaozhou”...
而我也在惊叹。
这种惊叹,却是一种物是人非、沧海桑田的感慨。
听说,潮州窑出土有白釉西洋人像、西洋狗,有向阿拉伯出口的凤头壶...
听说,日本、菲律宾、泰国、印尼、巴基斯坦、伊拉克都有出土很多宋代潮州窑瓷器。
瓷土从田陇上走进了宋窑,又经窑工的巧手、窑火的温度,终于化为令人痴迷的青葱瑞色,呈放于厅堂案头。
一盏单丛,千峰翠色,我亦恍惚联想到茶的香和韵味。
我们望着长长的窑,听说着长长的故事,想象着那些“白如玉,薄如纸,明如镜,声如磬”的瓷器,追忆着千年前那连绵不绝的古窑群。
就像历史终究会落满尘埃一样,由于受战乱和外销受阻等原因,宋窑渐渐衰落。明代以后,青瓷式微,窑工们转行的转行,过番的过番,终于和韩江的航运一样归于平淡了。
当前,由于风化及周边民居的扩展,笔架山宋窑遗址的观赏性很低。这不是博物馆,只有鳞次栉比的窑址,寥寥的记述,其它都留给了历史。
一石一草,一砖一瓦,见证了它曾经的血汗与辉煌。
潮湿的草木芬芳,混杂着泥土的气息,多想穿越回去,亲眼目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潮州。
忆起辛弃疾的词:风流总被、雨打风吹去。想必世间许多的繁华盛景,最终也不过一片神鸦社鼓。
窑自无声,宋时风雨,都在芳草斜阳外。
﹀
这是第249篇【角落原创】
|潮州角落公众号开通已有982天|
你可能也喜欢角落下面这些原创作品: